楼下小区如何变身宝宝探索植物园?这个春天做个走心的妈妈!
春天来了,天气愈来愈暖,正是孩子在户外活动增加、晒太阳补钙的好季节。除了蹲沙坑、踢皮球,我们还能带孩子“玩”什么呢?公园里、小区里的花花草草,不正是最有趣的“玩具”吗?
大自然是最博学、最有趣的老师,有那些数不清的知识在等着孩子们;在暖洋洋的阳光下,和宝宝一起探索自然,更是引领家长进行有效亲子陪伴的好途径。
今天就看看吉吉同学如何教自己的宝宝认识大自然吧——只要你有心,楼下小区分分钟都能变身宝宝的植物乐园!如果我们都能这样,每天带孩子认识一种花草、认清一只小虫或一只小鸟,相信成长的不只是孩子,还有你自己!(本文由慢成长作者吉吉原创,首发于2015年12月7日,编辑后重发。)
图文:吉吉
娃一岁以后,开始咿咿呀呀的学语了,每次带着她一起在外面时,很希望能够多和宝宝说说话,在大自然中完成生动的亲子教育课。
老卡尔在《卡尔威特的全能教育》中,分享了他培养出著名小天才的独特教育观: 玩耍的过程中最能唤醒、引导和增强孩子潜藏的力量,生活中处处皆是现成的教导工具,想教孩子多说话、想要孩子有好的语言表达力,首先要丰富她的词汇量,就在生活和自然中找寻这些词儿。
可是,每次看到小区里和街道旁的花花草草,你有木有和我一样的内心OS:好好看呀!可惜都不认识呀,生物课好像木有教过,就是教过,也都还给老师了。
于是,面对宝宝好奇的眼神和探索的渴望,我只能眉飞色舞、却颇为词穷的说: 看,宝宝,这是花,这是红花,粉花,这是树,嗯……高高的树,树高高的……天呐噜,能不能多点别的动词名词形容词?为什么它们形状各异、姿态迥然,在孩子的眼里明明各不相同,可是到妈妈的嘴里都是那么单一的名字呢?
我忽然好想告诉她,这些美丽的植物,叫什么名字,有什么特点。
平淡的生活需要用点仪式去点缀,如何既郑重又好玩?我想通过打卡仪式,来完成这个愿望:在21天内,希望自己每天认识一种植物,会描述它。
21天是个颇为神奇的数字,往往也是一个好习惯养成的最低时间,如果某件事可以持续进行21天,那么意味着,之后再做这件事,也不会很费力。我在育儿、写作的闲暇时间,还在管理着两个打卡群,借助仪式,已经get了多个小技能,不少是与亲子有关的,比如每天学唱一首外文童谣、每天一幅简笔画,每天读一本绘本等等,那么这一次,我完成的怎么样呢?又有啥收获呢?
从小区中挂了牌子的植物开始,一一去认识,观察并记住它们的姿态、形状,研读牌子上的属科、习性介绍,再回到家翻查百度,丰富自己的描述词汇和表达,21天下来,我真的认识了21种植物:
黄槐会开出黄色的花;
黄槿的叶子是心形的;
盆架子有果实一般的小花簇;
小叶榕挂着须子是路边的使者;
鸡蛋花的枝干很像长颈鹿的犄角;
凤凰木姿态端庄优美;
洋紫荆花朵娇艳又称羊蹄甲;
夹竹桃很漂亮可以吸粉尘但是有毒呢,孩子要远离
……
随着认识的植物库不断增多,遛娃成了件更好玩的事儿。周末和老公一起,阶段性的检验了成果。以往遛娃时,我们有点词穷,遛着遛着就变成彼此在聊天了。但是那天,因为认识了很多的花草,词汇量丰富了,可以给娃讲解了,所以全程都在专心的陪娃。
宝宝也特别地开心,每介绍一种,她就用手指着植物的方向,兴奋的拍手,嘴巴里冒着些“外星词儿”,还冲我们使劲儿的笑,似乎是在享受爸爸妈妈带她认识世界,与她一起互动的时光。老公自然也是很惊讶,文科生的我竟然给理科生科普了,啧啧啧,好有成就感哪!
这个项目,让我像个孩子一样,带着前所未有的好奇的眼睛,去看已经习以为常的景色。
小区溜娃早已不是新鲜事,但因为要认识植物,我更留心关注一草一木的细节,这期间各去了几次郊野公园和一次市中心公园,嗅着扑面而来的清新气息,看着它们盘根错节又优雅的生长,觉得美妙极了。有一株树,叫“美丽异木棉”,树冠呈伞形,叶色青翠,树干下部膨大,呈酒瓶状,冬天是她的盛放期,亲眼所见,果然惊叹,既婀娜又壮观,实在是衬极了这美丽的名字。认识植物的过程,俨然将所有感官都重新打开,踏步山水间,心情也开朗了几分。
作为一个多少有些“高成就动机”的全职妈妈,如何面对内心可能会有的失落?于我,是希望自己给自己找点事儿,找点仪式感,在宝宝长大的同时,也能自我成长,让时间见证并回馈滴水石穿的努力。
你可能觉得,北方还没有那么多绿意盎然的树,认识植物这种项目实践不了,我觉得,脑洞是开不完的,只要有心,灵感创意就会绵绵不绝。比如,还有那么多没有挂牌的绿植不认识,不如买本图鉴书,一个一个慢慢的熟悉怎么样?
hoho~~~我们来陪娃一起,慢~成~长~(此处软广植入的好!嘿嘿)
PS,慢成长贴心提醒:春天里,有些公园、小区会像植物喷洒驱虫药,这种情况下尽量不要让宝宝触摸到哦。如果摸到了,千万不可以再入口,到家清洗干净哈!
相关原创文章: